市民交流

所屬分類: 論壇 市民交流

本版主題: 46184

今日更新: 0

投訴爆料、建言獻策、城市建設(shè)、交通發(fā)展、經(jīng)濟文化、求助互助、咸陽論壇。
發(fā)布新主題

姓氏名號概說

3 / 7774
     

該用戶從未簽到

600

主題

528

回帖

1507

積分

五級

http://qin24.blog.163.com/千古一文

積分
1507
QQ
跳轉(zhuǎn)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11-12-6 10:22: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姓氏名號概說

秦 力
我們讀明清小說,經(jīng)??梢钥吹竭@樣的描寫:兩個好漢相遇,先在馬上作揖抱拳,詢問對方姓名,對方便答一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是……”。就這樣透著硬氣、骨氣,報出自己的姓氏名號。從古至今,無論東方西方,姓氏與名號一起,作為識別一個人的符號,具有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重要性。
所謂姓氏,是個人所生家族的符號,許許多多姓氏的產(chǎn)生、演變、發(fā)展都有極其復(fù)雜的歷史原因。現(xiàn)代歐美各國的姓氏大多來自中世紀(jì),最遠的可以追溯到古希伯來(圣經(jīng)姓氏)、希臘和羅馬帝國時代,最遲的如法國和東歐的猶太人,直到19世紀(jì)初才有了姓。而我國的姓氏,卻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它們世代相傳,一直綿延到今天。有些專家認為,中國的姓早在史前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只是沒有文字記載。比較肯定的是,姓在母系社會即已出現(xiàn)?!芭薄ⅰ吧眱蓚€字合起來是“姓”字,說明當(dāng)時姓是標(biāo)志每一個人的母系的。如“姜、嬴、媯、婁、姚、姒、姬”等我國出現(xiàn)較早的姓都帶有“女”旁??梢姡靶铡卑l(fā)生于母系氏族社會,由同一個老祖母傳下來,主要起著“明血緣”、“別婚姻”的作用。同姓不可通婚,以避免“近親繁殖”,保證氏族的人種健康興旺。因此,“姓”實際上比父權(quán)的家庭出現(xiàn)得更早。表示婦女世代相傳的血統(tǒng)關(guān)系,由女性方面決定。
“氏”是“姓”的分支,出現(xiàn)較晚,起源于父系氏族社會。正如《通鑒外紀(jì) 注》中所說的:“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氏最初是表示部落支系的居住地,往往借用圖騰、徽號或地名作為標(biāo)志。男子稱“氏”,氏隨著父親而來。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的英雄人物的稱號亦為“氏”,例如伏羲氏、神農(nóng)氏、軒轅氏等。起初,“姓”原是比“氏”更大的概念。是整個大部落的標(biāo)記;而“氏”,從屬于“姓”,是指較小的、派生的氏族。皇帝軒轅氏即屬于姬姓部落。根據(jù)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1962年版)的說法,軒轅即為“天黿”,也是一種圖騰。炎帝神農(nóng)氏屬于姜姓部落,神農(nóng)氏的母親叫“女登”,創(chuàng)始農(nóng)耕。此外,虞舜出自姚姓,夏禹出自姒姓等等。作為“姓”的分支——“氏”則往往以國、以爵、以宮、以謚、以邑、以姓、以字、以族系為氏。文獻記載,姓氏萌生于人類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中,所以姓氏的源頭,常常帶有遠古神話傳說的神秘色彩,其中既有“自我作古”的成分,更有牽強附會的誤傳,甚至有些歷史人物為抬高身價而偽造世系。原來,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后來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社會以男姓為主體,故姓亦改從男,氏則為女子家族所用。據(jù)明代學(xué)者顧炎武研究,到漢代司馬遷寫作《史記》時,才把姓氏合二為一,所以,漢代以后“姓”與“氏”已經(jīng)不再區(qū)分。
例如《通志·氏族略·序》這樣解釋姓氏:“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故姓可呼為氏,氏不可呼為姓。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
據(jù)初步統(tǒng)計,中華民族古今姓氏的總數(shù)有6300多個(《中國姓氏記編》5730個;《中華姓符》6363個),當(dāng)前存在的姓氏約有3100多個。從大的方面講,姓氏的起源大概有五個方面:
一是以母系姓為姓氏,現(xiàn)有的一些古姓如嬴、姬、姚等都從女旁,表現(xiàn)出對母親的無限崇拜;
二是以圖騰為姓氏,如姜姓從羊,羊可能是姜姓氏族的圖騰。此外如馬、龍、桃、李、云等姓,都可能是一種圖騰的標(biāo)志;
三是以封國、采邑為姓氏。如秦、楚、燕、陳、曹等,受封諸侯的子孫往往用他們祖先的封國為姓氏;
四是以官爵、職業(yè)為姓氏。司徒、司馬、司空、司寇、陶等,這些官員及工匠的后代,以自己先人的官職和職業(yè)為榮耀,就以這些官職為姓氏;五是以祖先的族號、謚號等為姓氏。如唐、虞、夏、商、殷、周等。
我國遠古時期姓氏開始萌芽。在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器上發(fā)現(xiàn)繪有鳥、蛙的圖像;在仰韶文化的彩陶器上還有人面、人首蟲身等圖像;在六千年前的半坡彩陶器上,除了人面魚紋等圖飾外,往往刻畫有很多簡單符號,根據(jù)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fā)展》(見《奴隸制時代》245頁)中的觀點,這些符號可能是族徽姓名之類。
《管子·君臣篇》中說:“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別,未有夫婦配匹之合,獸處群居?!薄栋谆⑼āぞ硪弧芬舱f:“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jì),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太古時,母權(quán)制占優(yōu)勢,穩(wěn)定的對偶婚和父權(quán)制的一夫一妻家庭還沒有出現(xiàn),因而世系的計算只能從母親方面得來。凡在一個氏族名下的全體成員,都出自一個共同的母系祖先,有著血緣親族關(guān)系。原始的“姓”——氏族稱號的功能,就在于維持這一“姓”的全體氏族人員的共同世系,借以把各氏族區(qū)分開來。
最早得“姓”的有姜、姬、嬴等姓。神農(nóng)氏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長在姜水(今陜西岐山的東面)附近,姜姓是古代羌人的一種,其苗  裔有烈山氏、共工氏等。四岳是姜姓發(fā)展下來的胞族,后代有齊、呂、申、許四個分支。黃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生活在姬水附近,又號軒轅氏。據(jù)《國語·晉語》載:“凡皇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藤、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于皇帝,故皆為姬姓。”這一傳說表明,二十五子后來發(fā)展成十二個胞族,即十二個“氏”。伯益是嬴姓部落的始祖,生活在渭水上游。伯益的后裔,有秦氏、徐氏、氏、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趙氏,即嬴姓十四氏。此外,伏羲氏太昊是風(fēng)姓部落的始祖,其后有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祝鳩氏、鳩氏、    鸤鳩氏、爽鳩氏、鶻鳩氏、還有“五雉”和“九扈”,共二十四種,表示風(fēng)姓的后代有二十四個氏族。高陽氏顓頊,據(jù)《左傳·文公十八年》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    檮戭、大臨、龍降、庭堅、仲容、叔達、齊圣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榿。”所謂八子,當(dāng)是八個氏族。顓頊的后裔為祝融。據(jù)《國語·鄭語》記載,祝融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這八氏也是從高陽氏的八個氏族發(fā)展而來的。高辛氏帝窖是子姓部落的始祖,其后也有八個氏族?!案咝潦嫌胁抛影巳耍翰畩^、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其中,前四個氏族為一個胞族,后四個為另一個胞族,來源于兩個姊妹氏族。帝窖又名俊,也就是傳說中的帝舜。其后最著名的是有虞氏。傳說商朝的始祖契,子姓。舜子商均,居地在今河南商丘,后發(fā)展為商朝,也是帝嚳的后代。

先秦時期姓氏形成?!蹲髠鳌る[公八年》有一段文字,闡明了姓和氏之間的關(guān)系:“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意思是說:天子建立諸候,根據(jù)他們的出身而賜給姓,又分封土地而稱氏。諸候以字作為謚號,后人便作為族號;擔(dān)任宮職而世代有功的人,就以宮名為族號。此外也有以采邑為族號的。在這里,族號就是“氏”?!  ?br /> 夏代的姓氏,據(jù)《史記·夏本紀(jì)》:“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氏,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br /> 商代最大的族姓,見于文獻記載的有二十余支?!渡袝けP庚》總稱為“百姓”。商代只有貴族才稱姓,因而最初所謂“百姓”就是指的全體貴族?!妒酚洝ひ蟊炯o(jì)》記載:“契為子姓,其后分封,以國為氏,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鄙坛墙H同姓可以通婚。
周初,武王弟康叔愛封為衛(wèi)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 锜 氏、樊氏、饑氏、終葵氏。周公長子伯禽受封于魯國,分到了“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梢娨笊膛f有姓氏并不很多。先秦的姓氏,跟封建宗法制度有密切聯(lián)系。一般來說。貴族有姓氏,一般平民和奴隸只有名字,沒有姓氏。周代貴族之中,女子稱姓,男子稱氏。這是因為,“姓”用來“別婚姻”,“氏”用來“明貴賤”,兩者的作用不同使然。

顧炎武從《春秋》中考證了周代的二十二個主要姓。周天子及其同姓封國如魯、晉、鄭、衛(wèi)、燕、虞、虢、吳、隨、巴等公族都是姬姓,異姓封國如齊、申、呂、許等貴族是姜姓,秦、徐等國是嬴姓,楚國是羋姓,殷人后裔的宋國是子姓,夏人后裔的越國是姒姓,傳說中虞舜后裔的陳國是媯姓。
周代同姓不可通婚,因此貴族婦女的姓比名更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區(qū)別,則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孟姜、伯姬、仲嬴、叔媯、季子。出嫁時,在姓上冠以自己所出的國名或氏。例如齊姜、晉姬、秦嬴、陳媯。嫁給別國的國君,在原姓上冠以丈夫受封的國名;嫁給別國的卿大夫,則在原姓上冠以丈夫的氏或邑名。例如,孔圉妻原姓姬,稱為孔姬;棠公妻原姓姜,稱為棠姜。
“氏”的情況,比“姓”更為復(fù)雜。過去認為,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如鄭文公鄭捷,蔡莊公蔡甲午,宋成公宋王臣、齊靈公齊環(huán)等等。而顧炎武在《亭林文集·原姓篇》中認為周代國君元氏,不稱氏而稱國。至于諸侯的子孫在稱謂上有一套規(guī)定,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以其祖父的字為氏。卿大夫及其后裔,則往往以受封的邑名為氏,例如晉國的韓氏、魏氏、趙氏、范氏、知氏。有的以所居的地名為氏、例如東門氏、北郭氏、南宮氏、百里氏。也有以官名為氏的,例如史氏、卜氏、祝氏、司馬氏、樂正氏;以技藝為氏的,如陶氏、甄氏、籍氏。還有以祖先的字或謚號為氏的,例如:儒家圣人孔丘為宋公孫嘉之后,嘉字孔父,所以孔丘姓子氏孔;仲孫閱是魯公子慶父之后,慶父字仲,所以他的后代為仲孫氏;莊辛是楚莊王之后,所以莊辛為羋姓,以莊王謚號為莊氏。
應(yīng)當(dāng)注意的是,先秦時期稱呼貴族婦女,可以在本姓下面加“氏”字。例如驪姬被稱為姬氏,敬嬴被稱為嬴氏,武姜被稱為姜氏。在這種情況下,“氏”之前的稱呼為母系的姓,不是父系的氏?!笆稀痹谶@里的用法,與先秦古籍中常見的“母氏”、“舅氏”、“伯氏”中的“氏”的用法相當(dāng)。在有些情況下,“氏”與“族”是同義詞。例如《戰(zhàn)國策·秦策》中說:“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這里的“族”就指“氏”。
先秦時期“姓”是固定不變的,“氏”卻可以經(jīng)常改變。特別是諸侯或卿大夫等貴族階層,父子往往同姓不同氏,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可有不同的“氏”?!笆稀钡倪@些復(fù)雜變化,往往反映了貴族社會地位和政治權(quán)勢的起落消漲。如《左傳》記載晉國有位大夫前后有十種稱謂:會、士會、隨會、范會、士冬、隨季、范季、武子、隨武子、范武子。“會”是他的名;其祖先曾經(jīng)擔(dān)任過“士”,以職務(wù)為氏;“季”為排行;“隨、范”分別為這個大夫先后受封的采邑名,以封邑為氏;“武”則是他的謚號。又如,法家人物秦國的商鞅,又稱衛(wèi)鞅、公孫鞅,因為他的采邑在商山,他又是衛(wèi)國公室的子孫。
所以說,先秦時期特別是周代“姓”與“氏”分得很清楚,并且“氏”還很不穩(wěn)定。周代貴族男子的全稱,有姓、氏、名、字四個部分。據(jù)說嬰兒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結(jié)發(fā)加冠的成年禮)時取字。名和字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兩者相連稱呼時,字在前,名在后。例如:百里(氏)孟明(字)視(名);公孫(氏)孔父(字)嘉(名);筆者本人如果生在周朝,則可稱呼為嬴(姓)秦(氏)形奮(字)力(名)。
周代貴族女子的全稱,有排行、姓、字、名四個部分。排行為孟(伯)、仲、叔、季等,最后往往不稱名而加“母、女”等稱謂,例如:仲(排行)姞(姓)義(字)母,季(排行)姬(姓)牙(字)女。有時省略其中一兩部分,例如:姬原母,帛女。

在商周時代的封建宗法制度下,氏族是王朝的基本政治組織形式。氏族的興衰存亡,反映著階級斗爭的各方面情況。春秋階段,“氏”的變遷非常頻繁復(fù)雜,新興的“氏”不斷產(chǎn)生,已有的“氏”經(jīng)常更替。隨著周王室封建宗法關(guān)系的崩潰,舊有氏族日趨瓦解,到戰(zhàn)國階段,姓氏的體系極為混亂。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姓”和“氏”的差別已經(jīng)微乎其微了。

到了漢代,我國的姓氏體系基本上確立了下來?!靶铡焙汀笆稀焙隙橐?,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可以有姓了。顧炎武《日知錄》認為:“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史記》始混而為一。”
西漢史游《急就篇》列舉了132個姓,每個姓下面加兩個字(復(fù)姓則加一個字),成為三字句:“宋延年,鄭子方。衛(wèi)益壽,史步昌。周千秋,趙孺卿?!?br /> 東漢初年班固在《白虎通義》中專門討論了姓氏問題。東漢末年,王符《潛夫論·志氏姓第三十五》和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姓氏篇》都收錄了當(dāng)時的數(shù)百個姓氏,并注明了來源。從這兩部東漢文獻看來,當(dāng)時常見姓氏共約六百多個,大致分為九類:
一是以祖先的族號為姓氏,如唐、虞、夏、殷;
二是以賞賜的爵位為姓氏,如王、公、伯、侯;
三是以分封的國名為姓氏,如秦、齊、魯、衛(wèi);
四是以擔(dān)任的官銜為姓氏,如司馬、司空、司寇;
五是以貴族的謚號為姓氏,如武、宣、穆、莊;
六是以居住的地方為姓氏,如城、郭、園、池;
七是以從事的工作為姓氏,如陶、匠、巫、卜;
八是以親屬的排行為姓氏,如伯、仲、叔、季;
九是以職務(wù)的稱號為姓氏,如三烏(大夫)、五鹿(大會)。
此后一千多年間,產(chǎn)生了許多專門的姓氏辭書。如南朝·宋何承天《姓苑》十卷;南朝·齊 王儉《姓譜》二十六卷;唐代張九齡《姓源韻譜》一卷,林寶《元和姓纂》十八卷;宋代王應(yīng)麟《姓氏急就篇》二卷,邵思《姓解》三卷,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四十卷;明代陳湘《姓林》五卷,陳士元《姓  》十卷,夏樹芳《奇姓通》十四卷,凌迪知《萬姓統(tǒng)譜》一百四十六卷;清代陳廷煒《姓氏考略》一卷,黃本驥《姓氏解紛》十卷,張澍《姓氏尋源》四十五卷;現(xiàn)代陳明遠、汪宗虎《中國姓氏大全》,慕容翊《中國古今姓氏辭典》等書對于人們查考姓氏的讀音、字形、來源、演變、分布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漢代以后,出現(xiàn)了姓氏的族譜和家譜。220年,魏王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度。這是漢代察舉制度的發(fā)展。所謂九品中正制就是在朝廷中選定一些大族名土的官員,按照各自的籍貫,兼任本州郡的中正。中正負責(zé)察訪散居各處而籍隸本州郡的士人,主要根據(jù)家世,定為上上至下下九品。這個辦法是魏晉南北朝到隋代科舉制度出現(xiàn)以前朝廷選拔宮員的重要制度。九品中正制對于維護士族門閥起了重要作用。由此產(chǎn)生了宮方主持制訂的家族譜系,如東晉制訂的《百家譜》。晉孝武帝時,賈弼之祖孫三代傳譜學(xué)。其《士族譜》抄本藏于宮府,由專人掌管。并且有譜學(xué)專家來鑒別真?zhèn)?。梁武帝依?jù)《士族譜》和《百姓譜》(宋·劉湛著),改定成《百家譜》八十卷。東南士族另立一部,確認了南朝百家士族和東南當(dāng)?shù)厥孔宓淖V系。
北朝也崇尚士族門閥,嚴格劃分士家等級。北魏孝文帝曾說過:“凡此定姓、族者皆列具由來,直擬姓、族以呈聞,騰當(dāng)決姓、族之首末,……于是升降區(qū)別矣?!彼€規(guī)定,鮮卑皇族只能與同族八姓門閥以及漢族山東四姓聯(lián)姻?!缎绿茣?amp;#903;柳沖傳》記載:“郡姓者,以中國士人差弟閥閱為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梁,有令、仆者曰華腴。尚書、領(lǐng)、護而上者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太中大夫者為丙姓,吏部正員郎為丁姓。凡得入者,謂之四姓?!碑?dāng)時,山東士族崔、盧、王、鄭起家于東漢末年的經(jīng)學(xué)世家,號稱大姓。
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十二年正月將重新修訂的《氏族志》頒行天下,其目的在樹立關(guān)隴親門閥,壓抑山東舊士族。該志共收氏族293姓,1651家,分為上、中、下三則,每則又分為上、中、下三等,共計九品。正如清代學(xué)者錢大昕所說:“自魏晉以門第取士,單寒之家,屏棄不齒,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唐宋重進士科,士皆投牒就試,無流品之分。而唐世猶尚氏族,奉敕第其甲乙,勒為成書?!?br /> 《氏族志》是官修的姓氏譜系,為士族大姓高貴門閥的憑借,而庶族小姓不入士流。歷代庶族地主為了抬高身價,往往攀龍附鳳,杜撰身世,側(cè)身士流。這種風(fēng)氣從魏晉開始。直到唐代,依然未息。
唐代林寶編纂的《元和姓纂》十八卷,成書于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該書先列皇族李氏,其余姓氏按照唐韻206部的順序排列。每韻之內(nèi),以大姓為首。每姓各載受氏始祖之源及諸家分支譜系,尤其詳細地列舉了唐人姓氏。宋代鄭樵的《通志·氏族略》中經(jīng)常引用《元和姓纂》的原文。但原書巳佚,今本《元和姓纂》是清代孫星衍從《永樂大典》等書中輯出的。
近千年來在民間廣為流傳的《百家姓》,據(jù)傳是北宋錢塘(今杭州)一位老儒所編。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元代至順年間(約1330年)刻本《事林廣記》中收錄的《百家姓蒙古文》,就是用八思八字注音的《百家姓》?!鞍偌摇狈褐付鄶?shù)。《百家姓》最早版本收411個姓氏,現(xiàn)存版本收504個姓氏(共中單字姓444個、雙字姓60個),該書的明、清刻本,文圖并茂。每頁上方有圖,畫有名人,標(biāo)有姓名、郡望;下云把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讀來瑯瑯上口,便于記憶誦讀,因此流傳久遠,成為著名的童蒙課本?!栋偌倚铡芬运纬实邸摆w”姓開頭,表示“為尊國姓也”。其次為吳越王錢  之姓,以下第三至第八為后妃之姓。其排列次序從側(cè)面反映了宋朝初年幾大家族的權(quán)力分配情況。
明朝洪武年間(約1380年)吳沈根據(jù)全國戶口黃冊編纂了《千家姓》,共收集1968個姓氏,以“朱”姓開頭??上Т藭焉⒇?,世間流傳的仍為《百家姓》。
清朝康熙年間(約1700年前后)又編纂了《御制百家姓》,由于不收皇帝的滿族姓氏——愛新覺羅,就以圣人的“孔”姓開頭。這是因為清代提倡“尊孔讀經(jīng)”的緣故。

值得注意的是,從我國姓氏文獻的記載中還可以直觀地看出我國各民族大融合的情況。在中華民族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許多兄弟民族在接受漢族文化的同時,也主動使用了漢族姓氏。如漢代匈奴首領(lǐng)單于家族為攣氏,奴隸主貴族還有呼衍氏、須卜氏、蘭氏。東漢時,入塞匈奴有十九種,接受漢文化較深,于是匈奴人紛紛采用漢語、漢字,改用漢姓。呼韓邪單于的子孫,至魏時改姓劉,匈奴貴族改漢姓的有呼延、卜、蘭、喬四大姓。
北魏孝文帝在鮮卑族人漢化基礎(chǔ)上,進一步把各部落的復(fù)姓改為音近的單字漢姓,如皇族拓跋氏改為元氏,丘穆陵改為穆,步六孤改為陸,賀賴改為賀,獨孤改為劉,賀樓改為樓,勿忸于改為于,紇奚改為嵇,尉遲改為尉,達奚改為奚?;首褰H九姓,與元姓共十姓,規(guī)定從此不通婚姻。其他貴族改姓,數(shù)在一百以上,見于《魏書·官氏志》所記。其中的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最貴。北魏孝文帝又規(guī)定漢人士族的門第高下,以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四大姓為最高門第,與鮮卑八姓地位相等。北魏孝文帝憑借政治力量,對于漢人士族和鮮卑貴族一律規(guī)定了郡姓,同稱為士族。鮮卑貴族八姓以下,士人分為九品。嚴格按照門第選拔人才,從而使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一樣的門閥化。孝文帝還選擇崔、盧、王、鄭等中原大姓和隴西李氏的女子進入后宮。很多鮮卑公主也嫁給漢族大姓。鮮卑和漢族的姓氏大融合,促進了文化的高度發(fā)展。
隋唐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的許多重要人物,從姓氏看來,具有鮮卑族或其他北方兄弟民族的血統(tǒng),例如長孫氏、宇文氏、尉遲氏、令狐氏、慕容氏等等。元代的胡三省為《資治通鑒》作注,寫道:“自隋以后,名稱揚于時者,代北之子孫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
唐朝跟突厥、回紇、西域諸國、南詔等國都有頻繁的交往。當(dāng)時突厥有十姓,所生子女都以母族為姓?!鞍⑹纺恰笔峭回首宓拇笮?,古代突厥可汗常出于此姓。阿史那氏后來歸附唐朝的人,有的改姓“史”。唐太宗又封阿史那·思摩為都督,改姓李,稱為李思摩。
回紇部落有九個分支,總稱為“九姓回紇”。這九個姓是:藥羅葛、胡咄葛、咄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  素、藥勿葛、奚耶勿,又叫做“內(nèi)九族”
南詔國王姓蒙,此外南詔國姓氏有孟、爨、 莊、楊、趙、段等?!焙髞矶问辖⒘舜罄韲?。
宋代,契丹族耶律氏建立遼國,女真族完顏氏建立金國。公元十三世紀(jì),蒙古族孛兒只斤氏建立元朝。這又是一個中華各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新姓氏如薩、賽、石抹、蒲察等等。
清軍入關(guān)以后,八族后裔逐漸與漢族人融合。近代滿族人也往往改用漢字姓氏,如愛新覺羅氏有的改姓羅,關(guān)爾佳氏改姓關(guān),鈕祜祿氏改姓鈕,那拉氏改姓那,等等。
此外,回族常見姓氏有白、馬、石等。壯族常見姓氏有韋、楊、覃等。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樸、金、崔、李等。
可以說,漢字姓氏的發(fā)展史,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大融合歷史的一個側(cè)面。

當(dāng)然,姓氏自從涎生之日起便不斷發(fā)生變化,很多舊姓氏消亡的同進又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姓氏。它們的字音、字形也有所改變。這些姓氏發(fā)生變化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家族在社會斗爭中滅絕了,如若敖氏的后代令尹子文,擔(dān)心他的侄兒若敖椒將來干壞事,會弄得若敖氏滅宗絕嗣。子文臨死的時候,對族人哭著說:“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恐怕將要沒有后人祭祀而在陰間挨餓了)。后來若敖氏果然因為若敖椒背叛楚國而被斬盡殺絕(事見《左傳·宣公四年》)。從此,“若敖氏之鬼”就成為典故,指斷子絕孫。在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年饉動亂時期,很多家族滅絕了,其姓氏自然也消亡了。
二是因為人們?yōu)榱吮苤M免禍而改姓換氏。封建時代,君主的名字是不允許別人直接稱呼的,稱為“名諱”。如果有人的姓氏跟當(dāng)代皇帝(或太上皇)的大名同字,就是犯了忌諱,可能引來殺身之禍,解決辦法只有改姓。例如,北宋名臣文彥博,家族本來姓“敬”。他的曾祖父是后晉(公元936年建國)時代的人,為了避諱后晉高祖萬敬瑭的名諱,只得改姓為“文”。不久,后晉滅亡了,才敢恢復(fù)姓“敬”??上Ш镁安婚L,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后,聽說宋太祖趙匡胤的父親叫趙敬諱,于是趕緊又一次改姓為“文”。從此這支“敬”姓就世世代代成為“文”姓,人存姓亡,這樣的事在史書上是屢見不鮮的。
三是雙字姓、三字姓為了稱呼的方便,簡化為單字姓。其中又分為兩種情況,即漢族復(fù)姓的簡化與少數(shù)民族復(fù)姓的轉(zhuǎn)寫。
汊族復(fù)音姓氏,多半產(chǎn)生在商周和春秋戰(zhàn)國時代,例如司馬、公孫、歐陽、端木、諸葛等等。兩千年間,這些復(fù)音姓氏只有一小部分保存了下來,而其他大部分簡化為單音。如:馬服氏簡為馬,榮伯氏簡為榮,古成氏簡為古,聞丘氏簡為聞,赫胥氏簡為赫......在東漢《風(fēng)俗通·姓氏篇》所收大約六百個當(dāng)時常見的姓氏中,有一百五十多個雙音姓氏,占四分之一。到了北宋《百家姓》所收五百多個常見姓氏中,只有六十個雙音姓氏,只占十分之一了。
少數(shù)民族所用姓氏,原先絕大多數(shù)是雙音、三音,甚至還有四音姓,數(shù)量達一千多個。如“代北(即戰(zhàn)國時趙國的雁門郡,唐代州,今山西代縣附近)復(fù)姓”和“關(guān)西(函谷關(guān)以西)復(fù)姓”。戰(zhàn)國至唐朝,代北均為鮮卑各族居住地,代北復(fù)姓即指鮮卑語姓氏譯音轉(zhuǎn)寫的漢字姓。關(guān)西地區(qū)歷史上曾經(jīng)是匈奴、突厥、回紇等少數(shù)民族居住地,所以由突厥語系的姓氏譯音轉(zhuǎn)寫的漢字姓,稱為關(guān)西復(fù)姓。還有元代的蒙古族姓氏,清代的滿族姓氏,這些民族使用漢語以后,也改為漢字姓。這些雙音、三音的漢字復(fù)姓,大多數(shù)也改為單字姓。例如:盧浦氏簡為盧,安遲氏簡為安,賀敦氏簡為賀,叱呂氏簡為呂,石抹氏簡為石,莫那婁氏簡為莫......因此,復(fù)姓越來越少,現(xiàn)在仍在使用的不到20個,如慕容、尉遲、宇文、呼延、赫連、拓跋、叱干、長孫、賀若、斛粟等。
現(xiàn)代,中國人稱呼姓名常用兩字或三字,偶而也用四個字,但是習(xí)慣上不能超過五個字。除掉名字以外,姓氏就往往采取一個字了。從古到今,中國人“一字姓二字名”的形式始終占大多數(shù)。其次是“一字姓一字名”,再次是“二字姓和一字名”和“二字姓二字名”?,F(xiàn)代一般來說只有這四種姓名形式,特例極少。
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代漢字姓氏,北京有2225個,上海有1640個,沈陽有1270個,武漢有1574個,重慶有1245個,成都有1631個,廣州有1802個,以上七大城市共有姓氏2587個,估計全國姓氏數(shù)量在3000以上。

長期以來,姓氏用字存在著很多異體字。例如“邱”姓本姓“丘”,但是為避孔子名諱,清雍正三年上諭,除《四書》、《五經(jīng)》外,凡遇“丘字”,并加“阝”旁,因此“丘”姓都改寫為“邱”,又如“朱”姓本為“邾”,因春秋時代邾國為楚國所滅,子孫去“阝”旁為朱氏。類似的情況有:于(邘國)、丙( 邴 邑)、曾(鄫國)等等。
秦始皇以前,我國的文字還沒有統(tǒng)一,許多漢字的寫法各異。秦漢以后,從篆體變?yōu)殡`書、楷書、文字雖然統(tǒng)一了,但字形仍未完全規(guī)范化。特別是假借字很多,而且形聲字的偏旁往往沒有固定。所以,同一個姓氏往往有不同的寫法。比如伏羲氏,《史記》寫作慮戲,一作宓戲;《易經(jīng)·系辭》作包犧系。風(fēng)、莘、任、僖等姓,又寫作鳳、姺、妊、嬉。后又寫作郈、厚。
現(xiàn)在留存下來的罕見姓氏據(jù)統(tǒng)計有:長孫(陜西永壽)、叱干(陜西彬縣)、夜(陜西商洛)、鬲(ge)(陜西臨潼)、第五(陜西旬邑)、庹(tuo)(陜西南鄭)、闕(陜西楊陵)、昝(陜西扶風(fēng))、藏(遼寧錦縣)、  (ya)(遼寧昌圖)、軒轅(江蘇泗洪)、  (hu)(貴州、四川)、昃(ze)(山東、臺灣)、葹(si)(廣西合山)、尸(甘肅安徽)等等。
姓和氏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進化,古代母系遺傳下來的姓氏越來越少。現(xiàn)在僅有姚、任(妊)、姜三個姓氏人口較多,占漢族總?cè)丝诘?.3%以上,其余的不是消失了,就是人數(shù)很少,成為罕見姓氏。相反,以氏為姓的姓,卻大部分保留下來了,按人口數(shù)量排列最多的100個大姓中,有97個就源于氏。
新出現(xiàn)的姓氏多緣于兩家通婚或過繼,旨在繼承兩家香火。如浙江的陸費、香港的錢王、臺灣的張簡、廣東的劉胡等均有上百年歷史。
大姓人數(shù)越越來越多,小姓人數(shù)越來越少,甚至最后消失,這是各國姓氏進化的普遍規(guī)律。我國的張、王、李、陳、劉五姓人口合計達3.6億。以世界漢族人口15億所用姓氏3000個計算,平均每個姓氏達50萬人,而漢字僅有1200個左右的音,所以我國姓名重復(fù)現(xiàn)象多如牛毛,明顯減弱了姓名“區(qū)別個體”的本來意義,筆者希望通過創(chuàng)造新姓、啟用廢棄的大姓,移植外姓等方式(如讓秦、趙等姓氏的部分人改姓嬴),使我國的姓氏能多一此,從最大程度上減少同名同姓。基于此,春夏秋冬四季,從一到十的數(shù)字等都成為姓氏。從公安部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wù)中心獲悉;春姓人口有2.8萬人;夏姓有425萬人;秋姓有2萬人;冬姓有1.5萬人;數(shù)字姓氏如:
一善(明代定州人,曾任蒿明縣丞);
二從直(唐開元年間宮中尉);
三日八(元代云南省右丞);
四水(越王勾踐的臣子);
五梁(三國·蜀漢后主朝中諫議大夫);
六十七(清代人,《洛陽雜記》作者);
七十一(清乾隆進士《西域見聞錄》作者);
八十六(清乾隆時曾任江寧將軍);
九十(清嘉慶時任廣西提督);
十華(宋代嘉祜年間進士)。


說到中國人的名字,特別是古人和文人的名、字、別號也和姓氏一樣復(fù)雜,而且大有講究。《顏氏家訓(xùn)·風(fēng)操》講:“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所以古人、還有近現(xiàn)代部分文人有“大名”,也有“小字”、“表字”,而“字以表德”又大概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名和字意義相關(guān)。如北宋《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字存中;明朝《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字汝忠;現(xiàn)代語言學(xué)家王力,字了一(系拆字而得);本書作者秦力,字形奮(取《墨子》“力者,行之所以奮也”意)。
二是名和字同義。如三國時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黃蓋,字公覆。蓋和覆同義。
三是名和字反義。如唐朝人王績,字無功;清朝人徐退,字進之。
四是名和字基本相同。如唐朝詩人李白,字太白;元末明初人宋濂,字景濂。
五是名和字在當(dāng)時是近義詞。如三國時的諸葛亮,字孔明;東晉時的陶淵明,字元亮。

古人(當(dāng)然是部分古人,也有個別今人)除了名和字以外,還有別號。名、字和號一般沒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如白居易,號香山居士;王安石,號臨川先生;蘇軾,號東坡;秦觀,號淮海居士:文天祥,號文山;徐宏祖,號霞客;秦形奮,號好古居士、永壽先生。
皇帝們還有年號、廟號、謚號,貴族們有謚號,也是非常講究,十分復(fù)雜。
年號是歷代帝王紀(jì)年的名號,是時代的標(biāo)志?!凹o(jì)元”亦稱建元,是紀(jì)錄年度之始。西漢以前,一個皇帝無論時間長短,都是既不改元,又無年號,一元到底,概稱某帝(王或公、侯)的某某年。王號紀(jì)年比年號紀(jì)年方便一些。那時,承襲王位者,也只采用王號紀(jì)年,不建年號,如周惠王元年,秦莊襄王二年(前248年)。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封建帝王們出于政治需要,逐漸改變了紀(jì)年方式。我國歷史上從漢武帝開始建立“年號”,并作為制度傳襲下來,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后立即改元,實行年號制度。此后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要重建“年號”,稱為改元,一直延續(xù)至清末“宣統(tǒng)”為止。辛亥革命后,所用的民國歲次和袁世凱的“洪憲”仍留有年號的遺跡。歷朝所定年號,大多兩個字,如漢初建、晉永和、唐貞觀、宋元嘉、明萬歷等等。但也有少數(shù)是三個字、四個字以至六個字的。三個字年號是從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國”開始,之后還有“中大同”和“中大通”等。四個字年號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代武則天稱帝后采用的“天冊萬歲”、“萬歲通天”,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還有六字年號,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惠宗“天賜禮盛國慶”等。
    封建帝王年號在用詞上十分考究,總要經(jīng)過反復(fù)篩選,采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應(yīng)、元、天、中、永”等字開頭。因此歷史上的年號,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重復(fù)現(xiàn)象,如用“建武”作年號的有7個;“建興”有11個;“太平”做年號的達9個之多;另外“中興”、“永和”、“永平”、“永興”、“建和”、“建平”,這些年號分別有6個皇帝使用過。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歷史知識,有的是有意摹仿前朝,因而導(dǎo)致年號重復(fù)。明清時期,一個皇帝大多只有一個年號,因此,人們可以用年號代稱這個皇帝:如萬歷、崇禎、康熙、乾隆…….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廟里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于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biāo)準(zhǔn),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謚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秦朝時廟號制度和謚號制度予以廢止。
    漢朝以后承襲了廟號制度。漢朝對于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后世多習(xí)用之),謚號為高皇帝(謚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漢朝強調(diào)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謚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謚號,但有廟號者極少。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劉盈上廟號)、劉恒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廟號)、劉詢?yōu)橹凶谛⑿实郏ü馕涞蹌⑿闵蠌R號);東漢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劉莊上廟號)、劉莊為顯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劉炟上廟號)、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劉肇上廟號)。東漢另外還有幾個皇帝孝和、孝安、孝順、孝桓四帝有廟號,不過孝獻帝時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廟號常用“ 祖 ”字或“ 宗 ”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 太祖 ”或“ 高祖 ”,如漢太祖、 唐高祖 、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 唐太宗 、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白妗敝簽E,始于曹魏 。到十六國時期,后趙、前燕、后秦、西秦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 謚號 之前,同謚號一道構(gòu)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xí)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 ,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梢姀R號、謚號都是人死后才有的,而當(dāng)下一些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描寫當(dāng)時還活著的帝王將相時亂用廟號、謚號,豈不讓人笑掉大牙!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并不參照謚法,但是通常也選擇具有美好意義的字,例如太、世、高、神、圣、仁、睿、明、章等等。從唐以后,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通常為“太祖”,第二代帝王廟號常常為“太宗”。如果王朝帝系發(fā)生變化,則其廟號為“世祖”或“世宗”。但是這并不是成例,也并不是通例。以下將中國歷史上廟號為太、世的帝王簡要摘列如下:
    漢太宗 文皇帝 劉恒 開國皇帝高祖劉邦庶五子 西漢第五代皇帝;
    晉太宗 簡文皇帝 司馬昱 開國皇帝中宗司馬睿少子 東晉第八代皇帝;
    成漢太宗 武皇帝 李雄 益州牧李特第三子 成漢開國皇帝 ;
    前涼太宗 成王 張茂 開國國王高祖張寔弟 前涼第二代國王 ;
    前秦太宗 高皇帝 苻登 世祖苻堅族孫,苻敞子 前秦第六代皇帝;
    南朝 宋太宗 明皇帝 劉彧 開國皇帝高祖劉裕孫,太祖劉義隆第十一子 宋第六代皇帝;
    南朝 梁太宗 簡文皇帝 蕭綱 開國皇帝高祖蕭衍第三子 梁第二代皇帝;
    北魏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開國皇帝太祖拓跋跬長子 北魏第二代皇帝;
    唐太宗 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 李世民 開國皇帝高祖 李淵 次子唐第二代皇帝 ;
    宋太宗 至仁應(yīng)運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趙光義 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 弟,趙弘殷次子 北宋第二代皇帝 ;
    遼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 開國皇帝太祖 耶律阿保機 第二子遼第二代皇帝 ;
    金太宗 體元應(yīng)運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完顏吳乞買(完顏晟)開國皇帝太祖 完顏阿骨打 弟,完顏劾里本第四子 金第二代皇帝 ;
    明太宗 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朱棣 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第三代皇帝 ;
    清太宗 應(yīng)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 開國皇帝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第八子 清第二代皇帝 。

   謚號是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據(jù)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zhì)的稱號。根據(jù)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周穆王時期,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謚號的做法已比較多見。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謚號”外,稱呼大臣、學(xué)者名流的“謚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謚號由于經(jīng)常被后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秦忠獻(秦檜)、岳武穆(岳飛)、陶靖節(jié)(陶淵明)、曾文正(曾國藩)、左文襄(左宗棠)等。
    賜謚權(quán)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決于“圣裁”。據(jù)統(tǒng)計,西漢到清朝末期,歷代宗室、百官得謚者共10473人,而明清兩代就有5935人,占總數(shù)的57%左右。帝王的謚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jīng)繼位的帝王認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謚號則由朝廷賜予。
    謚法初起時,只有“美謚”、“乎謚”,沒有“惡謚”。善、惡“謚號”則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另外還有“私謚”。謚號的選定根據(jù)謚法,謚法規(guī)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謚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謚,即表揚類的謚號,如:“文”,表示具有“經(jīng)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xué)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jì)”。
    下謚,即批評類的謚號,如:“煬”表示“好內(nèi)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nèi)從亂”等。
    “下謚”之“惡謚”: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主,他在位時“國人”發(fā)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并死在那里,“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zé)的“惡謚”。
    中謚,多為同情類的謚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私謚,是有名望的學(xué)者、士大夫死后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私謚”始于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
    先秦時的謚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簧王、趙孝成王等。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議定以“皇帝”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謚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謚法。嬴政自稱為始皇帝,后世則以數(shù)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漢代恢復(fù)謚法,而且這一時期謚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shè)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謚法。漢代以后,謚號大多為兩個漢字:漢文帝劉恒“謚號”全名為孝文帝,蕭何謚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為謚法發(fā)展時期。謚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謚以美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武則天時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兩字謚號的舊例,更開創(chuàng)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溢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元圣文神武皇帝”。
    皇后之“尊號”即“徽號”。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仗栆部擅糠陸c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后積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達二十五個宇。
宋代皇帝謚號比唐時更加溢美,而且也開后代予大臣謚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謚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謚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謚法內(nèi)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謚號字數(shù)固定下來。明代皇帝謚號為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謚號為:后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
    清代皇帝21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謚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從古到今的文人學(xué)者們,還喜歡給自己的居室、書齋提名堂號、室號、齋號,用以勵志抒懷,別有一番情趣:
南宋詩人陸游晚年命名自己的書齋為“老學(xué)庵”,取春秋時盲人樂師師曠“老而學(xué)”之意,充分表達他“活到老、學(xué)到老”的志向。
清代有位非常謙遜的詩人舒位,其詩歌風(fēng)格郁怒橫溢,頗得龔志珍賞識。而舒位卻把自己的知識和創(chuàng)作成就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故命名自己的書齋為“瓶水齋”。
魯迅則在民國14年(1925年)把自己的書屋命名為“綠林書屋”。因為魯迅支持學(xué)生運動,時人稱之為“學(xué)匪”。魯迅認為這諢號有殺機和“可死之道”,便索性以“綠林”命名書屋,以回擊那些“正人君子”。
愛國詩人柳亞子淞滬抗戰(zhàn)時避居上海法租界。當(dāng)時,環(huán)境十分險惡,行動極不自由,其書齋借王船山“七尺從天乞活埋”之意。命名為“活埋庵”。
著名文學(xué)家、畫家豐子榿,1926年住在上海江灣永義里,他命名自己的房間為“緣緣堂”。解放后定居上海陜西南路長樂村,他經(jīng)常坐在四面玻璃、上有天窗的書房里,看到日月運轉(zhuǎn)、月朗陽艷,思緒萬端,便命名書房為“日月樓”,寓意“解放后普遍地光明、日月普照”。
著名語言學(xué)家王力(字了一)把書齋命名為“龍蟲并雕齋”。這里雕龍指專門著作,雕蟲指普及讀物。他寫了一部近30萬字的《漢語音韻學(xué)》,為方便一般讀者掌握要領(lǐng),又寫了10萬字的《漢語音韻》和3萬字的《音韻學(xué)初步》出版。他還寫了一部60萬字的《漢語詩律學(xué)》,也與《詩詞格律》、《詩詞格律十講》配套為大、中、小3種同讀者見面。
陜西省作協(xié)主席賈平凹的居室名“靜虛村”,有人望文生義誤認為平凹先生崇尚老莊,追求靜虛玄遠。誰知平凹笑著回答:“我剛從山里搬到西安時,住在城北方新村,地方雖小,卻很安靜,我就起名‘靜虛村’,靜是心靜,虛是心寬,包容大,哪里想到什么老莊?”
于是,有好事者在文人們的堂號、室號、齋號后面加上“先生”或“主人”等字,作為文人們的尊稱,如老學(xué)庵主人、緣緣堂先生、好古堂主等等。

名人們除了勵志書懷,題名堂號、室號、齋號以外,還喜歡改名字,就筆者所聞如華佗、孫中山等人的改名故事也是趣味性十足:
漢代名醫(yī)華佗,原名華敷。由于其醫(yī)術(shù)高明,民間尊他為藥神——“阿伽佗”,即華佗。因為在梵語里“阿伽佗”即藥神,譯音為華佗。
民主革命先驅(qū)者孫中山,幼時名帝象,稍大后取名文,號日新。1886年,根據(jù)“日新”的粵語諧音,改名逸仙。大家都知道的孫中山一名由來,還有這么一段軼事:1897年7月孫文離英東歸,8月到達日本橫濱,當(dāng)時孫文已被當(dāng)作“謀亂分子”而聞名海內(nèi)外。他一到橫濱,就受到清政府駐日使館的注意。日本革命者平山周在替孫文填寫旅客簿時,因怕填寫真名惹出麻煩,想起他們來時曾經(jīng)過中山侯爵的府邸,便隨手寫下“中山”二字。在日本,“中山”只是姓,孫文拿過筆,在“中山”兩字后加了個“ 樵 ”字,并解釋說是“中國之山樵”的意思。后來人們把他的原姓“孫”和“中山”連在一起,“孫中山”便和“孫文”、“孫逸仙”一樣傳開了。
原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本名許元文。年輕時讀了艾蕪的小說《咆哮的許家屯》,小說描寫東北一個叫許家屯的村子,村民們奮起抗日的故事,給許元文以強烈的感染和靈感。以后許元文毅然用“許家屯”為筆名投稿,后來干脆將姓名改為許家屯。
曾任紅三軍軍長的黃公略、原名黃漢魂。少年時代讀了《留侯世家》和《留侯論》,非常佩服西漢開國功臣留侯張良,更崇拜張良的老師黃石公。傳說黃石公有“三略”,故改名為黃公略,以示尊崇。黃公略犧牲時年僅37歲,毛澤東曾經(jīng)寫詩稱贊黃公略:“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地質(zhì)學(xué)家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4歲時以第一名的成績獲準(zhǔn)公費留學(xué)日本。他在填寫登記表時,誤將“姓名”欄填寫了年歲“十四”,急中生智,他把“十”改成“李”。又覺得“李四”不好聽,便在后面加了一個光字,寓“四面光明”之意。就這樣,李仲揆變成了以后的地質(zhì)學(xué)家李四光。
哲學(xué)家艾思奇,原名李生萱,因為崇拜馬克思和伊里奇,因而改名艾思奇。
作家張恨水原名張心遠,“恨水”取南唐后主李煜《烏夜啼》詩句,告誡自己不要讓時光像流水一樣流逝。
作家謝冰心原名謝婉瑩,其筆名冰心,出自唐詩《芙蓉樓送辛漸》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一句,表達自己不愛功名富貴的節(jié)操。
文化大旗魯迅,原名周樹人,他的母親叫魯瑞,念其慈母,取“魯”字,“迅”表示他對改革社會的強烈愿望。
肖軍原名劉鴻霖,曾以“肖三郎”作筆名寫了兩篇小說寄給魯迅。魯迅看了筆名,覺得不安全。即復(fù)信說“小說署名要改以下,因俄有一個肖三,在文學(xué)上很活躍,現(xiàn)即多了一個“郎”字,狗們也即刻以為就是他的”。劉鴻霖接魯迅信后便改名肖軍(因劉曾當(dāng)兵),后以肖軍成名。
篆刻家李駱公,原名李英,因喜愛沙漠中吃苦耐勞的駱駝,改名駱公。
電影表演大師趙丹,原名趙鳳翱。鳳者,鳥中之王。翱者想回旋于天地之間也,其父意可想而知。但趙丹20多歲時,仍以穿紅襪子為榮。為了表白自己對紅色的摯愛,自作主張改名趙丹。
作曲家聶耳,原名聶守信。他從小耳朵特別靈,對各種聲響反應(yīng)敏捷,于是他的母親為他改名“聶耳”,意為全身都是耳朵。
畫家徐悲鴻,原名徐壽康,曾先后擔(dān)任過三個學(xué)校的美術(shù)老師。學(xué)校離家30多里,徐總是徒步往返。一次徐去吃喜酒,因未穿綢衣而遭人冷落,從此立志不穿綢衣。他想繼續(xù)深造,卻無法弄到學(xué)費,深感世態(tài)炎涼,悲從中來,猶如鴻雁哀鳴,遂改名悲鴻,并一直以哀鴻自況,發(fā)憤繪畫,終成大師。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wǎng)絡(luò)走進千家萬戶,網(wǎng)名成為當(dāng)下流行時尚:如大秦晉、芥菜籽、廣州老伯、三顧茅廬、靈兒、米蛋、小老鼠、黑白花、秦陵詩魂、芙蓉姐姐、水仙桿桿、布什他爸、天涼好個秋、直立行走的狼、深齊(日本)、 漁父園地(美國)土牛(廣東)、 心懶(江蘇)、 琉璃心云飄飄、 嫣然鐵匠 、龍毛 、央央麥格、 笨狗 、清風(fēng)明月 、淡淡云、 南(英國) 等等,取材廣泛,風(fēng)格各異,種類繁多,現(xiàn)在很少有人去專門研究。
網(wǎng)名更進一步發(fā)展成花名,如汶川5·12地震后網(wǎng)絡(luò)上流行的范跑跑、楊不管、朱剛強、朱堅強、媽媽政委、可樂男孩、敬禮寶貝、最牛官腔等等,褒貶不一,愛憎分明,富有調(diào)侃意味,一針見血表明了廣大網(wǎng)民的喜好與厭煩。

還有好事者將那數(shù)字、字母船載以入,打入漢字王國,命名為張C、秦少A、秦少B、李8荷、杜偉6等等,認真的如浙江張C、為其姓名權(quán)和當(dāng)?shù)貞艏块T打了多半年行政官司,無奈大法管不住小法,公安部門以自己的內(nèi)部規(guī)章為據(jù),雖然官司輸了,但拒不為張C辦理戶口,奈何:打贏了官司的張C ;馬虎的如陜西少A、少B的家長,1994年上戶口時比較順利,沒想到到了新世紀(jì),據(jù)說為了整理戶籍,要求少A、少B改名,必須去掉字母A、B,該家長謹遵教導(dǎo),用字號代替本名了事。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科技等各項事業(yè)日新月異,做為代表一個人的符號——姓氏名號,也在不斷發(fā)展變革之中,我相信:人類上了太空,姓名也可“九天攬月”;人類入了地球,姓名也可“五洋捉鱉”;人類破解了微生物的秘密,姓名的觸角同樣會伸入微生物的各個角落…

評分

參與人數(shù) 2威望 +2 收起 理由
惜塵 + 1 拜讀
青春 + 1 學(xué)習(xí)了!

查看全部評分

早...新的一天又開始了,一起加油吧!
     

簽到天數(shù): 5 天

連續(xù)簽到: 1 天

[LV.2]偶爾看看I

514

主題

7975

回帖

6048

積分

六級

青春的故事里,誰是過客,誰是定格。

積分
6048
沙發(fā)
發(fā)表于 2011-12-7 09:54:52 | 只看該作者
學(xué)習(xí)了!
回復(fù)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簽到天數(shù): 8 天

連續(xù)簽到: 1 天

[LV.3]偶爾看看II

810

主題

1萬

回帖

1萬

積分

七級

白小白。白小黑。

積分
13489
地板
發(fā)表于 2011-12-9 23:52:00 | 只看該作者
拜讀
回復(fù)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185

主題

308

回帖

1029

積分

五級

衣冠之美禮儀之大,在于華夏

積分
1029
QQ
4
發(fā)表于 2011-12-28 23:27:14 | 只看該作者
呵呵,這個帖子不錯,應(yīng)該放到漢服板塊更適合啦。
回復(fù)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快速回復(fù)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