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交流

所屬分類: 論壇 市民交流

本版主題: 46184

今日更新: 0

投訴爆料、建言獻策、城市建設(shè)、交通發(fā)展、經(jīng)濟文化、求助互助、咸陽論壇。
發(fā)布新主題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之八●闡發(fā)禮義的妙語集萃

0 / 3886
     

該用戶從未簽到

60

主題

84

回帖

916

積分

四級

積分
916
QQ
跳轉(zhuǎn)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3-14 16:17: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之——



           ●《闡發(fā)禮義的妙語集萃《禮記》





        闡發(fā)禮義的妙語集萃――《禮記》
    在《三禮》中,《禮記》最晚取得經(jīng)的地位,但卻是后來居上,成為禮學大宗,大有取代《儀禮》、《周禮》之勢。《禮記》多格言妙語,文字生動,富有哲理,所以受到廣泛歡迎。不管自己是否意識到,中國士民很少有不受它的影響的。
    一、《禮記》的成書
    古人把解釋經(jīng)典的文字稱為‘記‘,《禮記》原本是《儀禮》的‘記‘?!秲x禮》的記有兩種,一種是附于《儀禮》各篇正文之后的‘記‘,旨在對儀節(jié)的語焉不詳之處作補充,而不涉及禮所蘊涵的深意。文字多為零句散語,不相連綴。另一種是單行的記,各自獨立成篇,既有對孔子言論的追記,也有禮學思想的闡發(fā),還有對古代制度的描述等,內(nèi)容要豐富得多,數(shù)量也明顯超過前者,《禮記》各篇就屬于這一類。單行的‘記‘戰(zhàn)國時期很流行,但秦火之后,一度銷聲匿跡。
    西漢景帝、武帝之際,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得到一批‘古文先秦舊書‘,其中有‘禮記‘,但未提及篇數(shù)?!稘h書-藝文志》禮類有‘《記》百三十一篇‘,當是獻王所得《禮記》的篇數(shù)。西漢時,《記》是依附于《禮經(jīng)》而流傳的,性質(zhì)類似于今人所說的參考資料,不可能列入學官。西漢末年,劉歆校理秘府文獻,見到的‘記 ‘只有一百三十篇,但另有《明堂陰陽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氏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三篇,總共有二百十四篇。劉歆作《別錄》,對《禮記》各篇所屬的門類逐篇作了說明,如‘屬通論‘、‘屬吉事‘、‘屬喪服‘等。漢代流傳的《記》可能不止于此數(shù),所以,近人洪業(yè)先生有‘兩漢學者所傳之《禮》,經(jīng)有三而記無算‘之說。
    《記》盡管沒有經(jīng)的地位,但依然受到漢儒重視。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的石渠閣會議上,聞人通漢、戴圣在發(fā)言中就引用了《記》。當時許多學者都有自己的《記》的選輯本。經(jīng)過比較和淘汰,到東漢中期形成了《大戴禮》和《小戴禮》兩種比較權(quán)威的輯本。鄭玄《六藝論》說,戴德、戴圣叔侄二人傳授禮學,‘戴德傳《記》八十五篇,則《大戴禮》是也。戴圣傳《禮》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也‘。(孔穎達《禮記正義》引)大小戴《禮記》與古文《記》是怎樣的關(guān)系,鄭玄沒有提到。晉人陳邵在《周禮論序》提出《小戴禮》是刪《大戴禮》而成的說法:‘戴德刪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圣刪《大戴禮》為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后漢馬融、盧植諸家考諸家同異,附戴圣篇章,去其繁重,及所敘略而行于世,即今之《禮記》是也。‘(《經(jīng)典釋文-敘錄》引)《隋書-經(jīng)籍志》大體沿襲此說,但又說馬融在《小戴禮記》中增入《月令》、《明堂位》、《樂記》等三篇,所以才有四十九篇之數(shù)。這一說法流傳很廣,但漏洞很多。清代學者戴震、錢大昕、沈欽韓、陳壽祺、毛奇齡,以及洪業(yè)等都曾加以駁斥,其要點可歸納如下。
    首先,若如其說,則二書篇目應(yīng)該完全不同。但是,今天見存的大、小戴《禮記》中都有《哀公問》和《投壺》。此外,《曲禮》、《禮器》、《祭法》、《祭義》、《文王世子》、《曾子問》、《間傳》、《檀弓》、《王制》是《小戴記》篇名,而《漢書》、《五經(jīng)異義》、《白虎通》、《毛詩》等引及時,稱引自《大戴記》。說明它們也為大、小戴《禮記》所共有。
    其次,《漢書-曹褒傳》說曹褒的父親曹充‘持慶氏禮‘,‘傳《禮記》四十九篇‘。 ‘慶氏禮‘是后倉弟子慶普所傳之禮。慶普與二戴是同時代人,而慶氏禮已有四十九篇之數(shù)?!逗鬂h書-橋玄傳》說戴圣的弟子橋仁‘著《禮記章句》四十九篇‘,說明四十九篇之數(shù)在馬融之前已有。而劉歆《別錄》的《禮記》篇目中有《樂記》,可見《樂記》也非馬融所增。
    再次,大、小戴是武帝、宣帝時人,劉歆是哀帝、平帝時人。二戴怎么可能去刪劉歆編次的《禮記》?此外,《大戴記》文字多有見于《小戴記》的,如《曾子大孝》見于《小戴記》的《祭義》;《諸侯釁廟》見于《小戴禮》的《雜記》。《朝事》與《聘義》,《本事》與《喪服四制》也頗有相同之處。如果說小戴為‘去其繁重‘而刪大戴,就無法解釋這種現(xiàn)象。
    許慎《五經(jīng)異義》多次引及《記》,但不稱‘大戴‘、‘小戴‘,而稱‘禮戴‘或‘大戴‘。洪業(yè)先生認為,可能最初有《禮戴記》,而后有《大戴記》。因為收錄的篇數(shù)多,故稱《大戴記》?!蟠鞫Y‘,猶言‘增廣戴禮‘。東漢末,鄭玄作《三禮注》,《禮記》取的是《小戴禮》,也就是今天的《禮記》。鄭玄是著名的經(jīng)學大師,《禮記》由此擺脫了經(jīng)的附庸地位,一躍而與《周禮》、《儀禮》并列?!洞蟠鞫Y》由此一落千丈,雖然有北周的盧辯為之作注,但很少有人傳習,到唐代就亡佚大半,僅剩三十九篇。
    二、《禮記》的分類與作者
    《禮記》四十九篇,內(nèi)容龐雜,孔穎達《禮記正義》引《鄭目錄》分之為九類:
    1、通論十六篇:《檀弓上》、《檀弓下》、《禮運》、《玉藻》、《大傳》、《學記》、《經(jīng)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坊記》、《中庸》、《表記》、《緇衣》、《儒行》、《大學》
    2、喪服十一篇:《曾子問》、《喪服小記》、《雜記上》、《雜記下》、《喪大記》、《問喪》、《服問》、《奔喪》、《間傳》、《三年問》、《喪服四制》
    3、吉禮七篇《冠義》、《昏義》、《鄉(xiāng)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投壺》
    4、制度六篇:《曲禮上》、《曲禮下》、《王制》、《禮器》、《少儀》、《深衣》
    5、祭禮四篇:《郊特牲》、《祭法》、《祭義》、《祭統(tǒng)》
    6、明堂陰陽二篇:《月令》、《名堂位》
    7、世子法一篇:《文王世子》
    8、子法一篇:《內(nèi)則》
    9、樂記一篇:《樂記》
    四十九篇不出于一人之手,各篇的作者,學者間頗有異說?!稘h書-藝文志》禮類‘《記》百三十一篇‘下班固自注:‘七十子后學所記者也。‘認為是孔門弟子各記所聞而成,但沒有談到各篇的具體作者?!妒酚?孔子世家》說‘子思作《中庸》‘?!端鍟?音樂志》引梁朝學者沈約之說:‘《月令》取《呂氏春秋》,《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樂記》取《公孫尼子》?!追f達《禮記正義》則說:‘《中庸》是子思?所作,《緇衣》是公孫尼子所撰。鄭康成云:《月令》,呂不韋所修。盧植云:《王制》,謂漢文時博士所錄。其余眾篇,皆如此例,但未能盡知所記之人也?!?/font>
    但也有學者認為《禮記》是西漢的作品。如三國魏張揖《上廣雅表》說是‘魯人叔孫通撰置《禮記》‘,徐堅《初學記》說是西漢禮學家后蒼所撰。還有學者認為,《禮記》的基本材料出于七十子之徒,但經(jīng)過了漢儒的加工或竄亂,如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敘錄》云:‘《禮記》者,本孔子門徒共撰所聞,以為此記,后人通儒各有損益?!w匡《春秋集傳纂例》說:‘《禮記》諸篇,或孔門之后末流弟子所撰,或是漢初諸儒私議之,以求購金,皆約《春秋》為之。‘何異孫《十一經(jīng)問對》說,《禮記》‘孔子說,七十二子共撰所聞以為之記,及秦漢諸儒錄所記以成編,多非孔子之言,凡‘子曰‘者,多假托?!?/font>
    近人沈從文先生曾長期從事文物工作,他從周秦兩漢墓葬所反映的制度來判斷《禮記》的年代。他說:‘所發(fā)墓葬,其中制度,凡漢代者,以《禮記》證之皆不合;凡春秋、戰(zhàn)國者,以《禮記》證之皆合;足證《禮記》一書必成于戰(zhàn)國,不當屬之漢人也。‘(《顧頡剛學術(shù)文化隨筆》176頁引)有關(guān)《禮記》作者和年代的爭論,曠代持久,長期不能定于一說。筆者認為,《禮記》中屬于‘吉禮‘的《冠義》、《昏義》、《鄉(xiāng)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的各篇,內(nèi)容依附于《儀禮》;屬于‘喪服‘和‘祭禮‘的各篇,內(nèi)容也與《儀禮》的喪祭之禮一貫;因此他們的年代當與《儀禮》不離左右?!肚Y》、《禮器》、《少儀》、《深衣》、《樂記》、《內(nèi)則》等篇,學者多信為孔門弟子之作?!ㄕ摗母髌哪甏恢庇袪幾h。
    近年,湖北荊門郭店1號楚墓出土一批儒家文獻,其中《緇衣》一篇與今本《禮記-緇衣》基本相同。此外又有《性自命出》一篇,文中‘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等語,與子思《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意思一致,證明沈約‘《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的說法大致可信。有趣的是,上海博物館從香港購回一批走私出境的戰(zhàn)國楚竹書,其中不僅有《緇衣》、《性自命出》篇,而且有《禮記》中的《孔子閑居》和《大戴禮記》中的《武王踐阼》篇。兩批楚竹書與大小戴《禮記》的文字相同、類似,或者可以互相印證的地方很多。據(jù)此可以推斷,‘通論‘各篇當如班固所說,是‘七十子后學所記者‘,也是先秦的文獻(說詳拙作《郭店簡與〈禮記〉的年代》,載《中國哲學》21輯)。
  
    三、《禮記》的人本主義思想
    禮的靈魂,是西周以來的人本主義思想。由于體例的限制,《儀禮》對于禮所要表達的思想幾乎沒有涉及。而《禮記》則對此作了相當充分的論述。作者每每通過對某些歷史事件的敘述,來凸現(xiàn)以人為本的立場。行文生動,娓娓道來,有很強的感染力。下面介紹《檀弓》所及的幾個例子。
    殷代盛行‘人殉‘(用活人殉葬)、‘人祭‘(以人為祭品)的風俗。到了周代,由于人本主義思想的興起,這種風俗從總體上得到了抑止,但依然存在。因此,禮家的基本任務(wù)之一,就是繼續(xù)向這種野蠻的風俗作斗爭。齊國大夫陳子車客死在衛(wèi)國后,他的妻子和家宰準備用活人殉葬。陳子車的弟弟陳子亢到衛(wèi)國奔喪,聞訊后,堅決反對,認為‘以殉葬,非禮也!‘為了制止這一行為,他對陳子車的妻子和家宰說,如果一定要用活人殉葬,你們就是最合適的人選!陳妻等不得不罷休。無獨有偶,有一位名叫陳乾昔的,臨終之前要求兒子做一口大棺材,讓兩個婢女在他的左右兩邊殉葬。陳乾昔死后,他的兒子沒有照他的要求辦,說:‘以殉葬,非禮也!‘禮家對殉葬的態(tài)度如此。
    禮緣人情而作,禮家十分看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認為是判斷為政得失的重要標志之一。宋國有一位守城的士兵死了,司城子罕‘哭之哀‘。晉國的探子回去報告了這一情況,認為這表明宋國統(tǒng)治者一定深得民心,所以千萬不能去進攻。孔子很贊賞晉國的探子,因為他懂得民心向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關(guān)鍵。與此相反,晉大夫荀盈去世而尚未安葬,晉平公就飲酒作樂,并讓樂師師曠和近臣李調(diào)陪飲。杜蕢憤然上前責罰師曠、李調(diào)不能規(guī)勸國君的過錯,晉平公慚愧無似,表示要永遠記住杜簣的勸戒。這種鮮明的以人為本的立場,在《禮記》中可謂觸目皆是,而且關(guān)懷的目光及于下層的普通民眾。魯國發(fā)生旱災(zāi),穆公按照傳統(tǒng)的風俗,要暴曬?(wang)者,?者是脊柱彎曲、面部向天的殘疾人,古人認為上天哀憐?者,怕雨水會灌進其鼻孔,所以不下雨。后來又要暴曬負責祈雨的巫婆。縣子批評穆公‘虐‘、‘疏(迂闊)‘,并制止了這種殘忍不人道的行為。
    禮家反對非正義的戰(zhàn)爭,尤其反對在戰(zhàn)爭中殺戮無辜。吳國軍隊侵略陳國,砍伐陳國神社的樹木,殺死患有傳染病的百姓。陳國的太宰?指責說,‘自古以來,攻伐他國的軍隊都,不砍伐神社的樹木,不殺害病人,不俘虜頭發(fā)花白的老人,為的是體現(xiàn)人道。如今你們連病人都殺,可謂是‘殺害病人之師‘?!Y家主張對為保衛(wèi)正義而獻身的人予以特殊禮遇。魯國少年汪?為保衛(wèi)祖國而戰(zhàn)死。古代未成年而死稱為‘殤‘,殤者不得行成人喪禮。但魯人決定破格為之舉喪??鬃邮仲澇桑f他既然‘能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就應(yīng)該用成人之禮。
    《禮記》中處處投射出禮家人文關(guān)懷的光輝。最著名的無過于《檀弓》中‘孔子過泰山側(cè)‘一節(jié),一位婦女的公公、丈夫和兒子都被老虎咬死,依然不肯離開荒野,原因是惟有此處才沒有苛政??鬃痈锌貙W生說‘苛政猛于虎也‘??鬃哟苏Z成為后世反對暴政和苛捐雜稅的思想武器。
    四、哲理與格言
    《禮記》一書,還廣泛討論了禮的本質(zhì)、理論、運用等問題,富有哲理,為后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思想資源。
    《禮運》通論禮的本原和禮制的演變,將五帝三王之政區(qū)分為‘大同‘與‘小康‘兩個階段??鬃雨P(guān)于大同世界的論述,展示了儒家理想的藍圖,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等都受到過‘天下為公‘思想的影響,他們的理想國中都有大同世界的影子。
    《樂記》是我國最早的音樂理論著作,提出了‘樂本于心‘、‘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者天地之和‘、‘聲音之道與政通‘、‘樂以象德‘等重要觀點。
    《學記》是我國最早的系統(tǒng)記述教育制度、教學內(nèi)容、教育理論著作,提出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教學相長、因時施教、啟發(fā)式教學、循序前進等一系列教學原則。
    《經(jīng)解》解說六經(jīng)在教育中的不同目標,《詩》教使人溫柔敦厚,《書》教使人通達、知史,《樂》教使人廣博、馴良,《易》教使人潔凈、精微,《禮》教使人恭儉、莊敬;《春秋》之教使人知曉著史體例。六經(jīng)失修,人民就會愚、誣、奢、賊、煩、亂。
   
    《王制》是漢文帝命博士諸生雜采六經(jīng)古注而作,意在損益虞夏商周之制,以定一王之法。篇中歷述王者頒爵制祿、封邦建國、設(shè)官分職、朝聘巡狩、井田、教化刑禁、述職考績、征稅貢物、喪祭國用、選士養(yǎng)老等制度,頗似一篇完整的施政大綱。
    《月令》采輯《呂氏春秋》十二紀首章而成,不僅完整地記述一年十二月的天文、氣象、物候,而且按照陰陽消長和五行相生的理論,安排四時十二月的政令、農(nóng)事。
    《禮記》中充滿傳誦千古的格言,瑯瑯上口,便于記誦和引用,這是《禮記》得以流傳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
    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曲禮》)
    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曲禮》)
    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馬。(《曲禮》)
    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
    君子慎其獨。(《大學》)
    富潤屋,德潤身。(《大學》)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表記》)
    口惠而實不至,怨?及其身。(《表記》)
    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名,皆在其所褻也。(《緇衣》)
    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緇衣》)
    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儒行》)
    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儒行》)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中庸》)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
    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后己。(《坊記》)
    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坊記》)
    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經(jīng)解》)
    內(nèi)亂不與焉,外患弗辟也。(《雜記下》)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雜記下》)
    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樂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學記》)
    教學相長。(《學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運》)
    在古代中國,《禮記》的思想和格言可謂家喻戶曉,代代流傳,成為人們立身、處事的準則。甚至不識字的民眾,也能熟知《禮記》中的許多格言,這正是《禮記》的魅力之所在。
    五、《禮記》的流傳與影響
    《儀禮》、《周禮》文字古奧,內(nèi)容繁復,枯燥難讀。而《禮記》的文字每每可與《周禮》、《儀禮》聯(lián)系,被認為是打通《周禮》、《儀禮》的橋梁;其內(nèi)容,上可探索陰陽,窮析物理,推本性命,下而及于修身齊家,民生日用。既能嚴禮樂之辨,又可究度數(shù)之詳。所以,兩漢以來,每每為學者所樂道。
    宋代大儒都很推崇《禮記》。程顥認為《禮記》多傳圣門緒余,‘如《樂記》、《學記》、《大學》之類,無可議者;《檀弓》、《表記》、《坊記》之類,亦甚有至理,惟知言者擇之。如《王制》、《禮運》、《禮器》,其書亦多傳古意。‘朱熹說:‘《大戴禮》冗雜,其好處已被小戴采摘來做《禮記》了?!畬嶋H上是說《禮記》集中了古文《記》的精華。朱熹采擷《曲禮》等文,撰《學禮》十五篇,收入《儀禮經(jīng)傳通解》中。
    明儒柯尚遷說‘《曲禮》、《內(nèi)則》、《少儀》實《古禮經(jīng)》篇名‘,又說:‘《曲禮》‘毋不敬‘四言,實古帝王相傳格言。‘‘《內(nèi)則》之教,先王所以立父子、夫婦之大倫矣。教子之道,必有《少儀》之禮,外傅之教始詳,亦古經(jīng)也,而孝弟教本推及于長幼、朋友二倫,皆立于《少儀》之中矣?!ā肚Y全經(jīng)類釋-自序》)
    朱升說:‘《儀禮》,經(jīng)也,所記者名物制度;《禮記》則傳其意焉。遠古無傳,則求其數(shù)也難,不若姑因其義之可知者,使學者盡心焉,以求古圣制作之意,而通乎其余,此設(shè)科者不得不舍經(jīng)而求傳也。‘(《經(jīng)義考》卷一百三十九)
    虞集說,《禮記》一書,‘曾子、子思道學之傳在焉。不學乎此,則《易》、《詩》、《書》、《春秋》未易可學也‘,而且堯、舜、三代之遺說,‘舍此幾無可求者?!ā督?jīng)義考》卷一百三十九)。
    唐太宗命國子祭酒孔穎達等為《易》、《詩》、《書》、《禮》、《春秋》等五經(jīng)作新疏,以資講習。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是用《禮記》代替了《儀禮》??追f達疏集南學與北學之長,廣采舊文,詞富禮博,猶如依山鑄銅,煮海為鹽,為學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唐以‘九經(jīng)‘取士,按字數(shù)多少將九經(jīng)分為三等:《禮記》、《左傳》為大經(jīng);《毛詩》、《周禮》、《公羊》為中經(jīng);《周易》、《尚書》、《儀禮》、《?梁》為小經(jīng)。由于《禮記》的文字比《左傳》少,文字也相對淺近,故儒生多舍《左傳》而讀《禮記》,使得《禮記》之學大盛。王安石在科舉考試中廢《儀禮》而存《禮記》之科,使《禮記》之學進一步壓倒《儀禮》。
    使得《禮記》的地位日益上升的另一個原因,是學術(shù)界對《大學》、《中庸》的彰顯。韓愈為了建立儒家的圣學道統(tǒng),從《禮記》中發(fā)掘出《大學》、《中庸》,認為是與《孟子》、《易經(jīng)》同等重要的‘經(jīng)書‘,‘遂為千萬世道學之淵源‘(陳?《禮記集說-自序》語)。宋儒唱和韓說,張載說:‘《中庸》、《大學》出于圣門,無可疑者?!祆湔J為《大學》是‘初學入德之門‘,《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并將它們從《禮記》中抽出,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與《六經(jīng)》并行,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前圣繼絕業(yè),為萬世開太平。從元皇慶二年起,考試科目必須在《四書》中出題,《四書》便成為士子必讀之書。
    宋代《禮記》研究的重頭之作是衛(wèi)?的《禮記集說》。此書兼取鄭注、孔疏、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博采一百四十四家之說,翦除蕪蔓,撮舉樞要,詳而且明,使讀者能‘因眾說之淺深,采一經(jīng)之旨趣,詳而度數(shù),精而性理,庶能貫通而盡得之矣‘(《禮記集說-自序》)。
    元儒陳?作《禮記集說》三十卷,因陳氏號云莊,故又名《云莊禮記集說》。此書較衛(wèi)?書簡便,但多失古義,好以空言推義理,舛誤也比較多。明永樂十二年,胡廣奉詔修《五經(jīng)大全》,其中《禮記大全》采諸儒之說共四十二家,為學者一時所重。
    清代《禮記》之學的重要著作有《欽定禮記義疏》、納蘭性德《禮記集說補正》、李光坡《禮記述注》、方苞《禮記析疑》、朱軾的《禮記纂言》、朱彬《禮記訓纂》、孫希旦《禮記集解》等。其中以孫希旦《禮記集解》為成就最高,此書博參宋元以來諸家之說,以發(fā)明古義,新見疊出,讀者可以參閱。
該會員沒有填寫今日想說內(nèi)容.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