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用戶從未簽到
四級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
- 積分
- 567
|
善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特質(zhì)和核心價值。這一核心價值的形成,與儒學(xué)的長期浸潤密切相關(guān)。然而,我們討論中華文化中善的思想時,也決不能忽略道家。道家雖以探索宇宙本原之道為其哲學(xué)旨趣,但其最終落腳點仍然在人道上,在思考社會與人生的本質(zhì)時,道家同樣是求善的,這一點在老子思想中有典型的體現(xiàn)。
對于善,《老子》第8章有一個總的看法:“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薄独献雍由瞎戮洹肥沁@樣解釋“上善若水”的:“上善之人如水之性?!苯Y(jié)合《老子》章旨與河上注可以看出,水針對道而言,水的品性幾近于道;善則是針對人來說的,個人體道,乃為上善。唐玄宗疏解此章時,曾指出“水之三能”:“水性甘涼,散灑一切,被其潤澤,蒙利則長,故云善利,此一能也。天下柔弱莫過于水,平可取法,清能鑒人,乘流值坎,與之委順,在人所引,嘗不競爭,此二能也。惡居下流,眾人恒趣,水則就卑受濁,處惡不辭,此三能也。”
注文闡明了水的三種品性及其作用:其一,水無所不在,滋潤萬物,一切物類皆賴水的潤澤而生長;其二,水以柔弱為品德,不與人爭,而是順隨引導(dǎo),該流則流,當(dāng)止則止,無所不可;其三,人之品性,好居上位,惡處下流,而水則處下不爭,居污不辱。水的品性,正與道的特點類似,所以老子以水喻道。而這個比喻的目的,則在于闡明上善之德,具體來說,乃有“七善”:(1)居善地: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老子反之,認為人應(yīng)該效法水的品性,處于卑下之地,低調(diào)生活。一味爭強好勝,不是好事?!独献印?6章云:“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江海正是因為處于低下的位置,反而成就了其浩瀚與博大,所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63章)。(2)心善淵:淵,深也。人的內(nèi)心要象水一樣深沉平靜。《老子》第15章曰:“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善于體道的人,其品性與水相似。(3)與善仁。水善利萬物,而不求回報,也不去爭奪什么,最具有仁愛精神。(4)言善信。即講求誠信?!独献印返?1章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闭鎸嵉脑捦粍勇牐猎捦嗵摷?,所以要善于鑒別,以誠信為上。(5)正善治。為政要合乎正道,即按道的原則做事。道的原則就是水的原則,也即無為的原則。(6)事善能。做事有滴水穿石、以柔克剛的韌性,誠如《老子》第78章所言:“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7)動善時。水能方能圓,總是能夠根據(jù)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對方的狀況以作出最恰當(dāng)、最合理的調(diào)整,最能發(fā)揮所長。
從上所論可知,老子所言之善,不僅包括“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第81章)的仁愛精神,也包括言必真實、善信不欺的誠信態(tài)度,還包括澄靜清虛的心境。同時,老子之善并非隨意的遷就、忍讓與施舍,而是講究原則與精神的,那就是“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老子之善,與宋襄公式的仁義有很大的差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