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中,這片古樸的大地,孕育了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璀璨文化。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上,埋葬著中華歷史上十三個王朝的七十多位皇帝,帝王的厚葬影響著關中的喪葬風俗禮儀。關中喪葬風俗禮儀既是人類最古老風俗之一的喪葬禮儀,也是至今人類參與的唯一的原始禮儀。
據考證,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關中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喪葬風俗禮儀。其后,在周朝時期,周公旦對喪葬進行了總結,并將其歸為“兇禮”,即第二大禮。秦統(tǒng)一六國后,將六國的禮儀運到咸陽,并選擇其中最好的方面進行傳承。為此,關中喪葬禮儀也融合了多地域的喪葬風俗,有土葬、火葬、野葬、衣冠冢等?,F(xiàn)在以土葬和火葬為主。
關中喪葬禮儀實質上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禮記》、《儀禮》等的傳衍與發(fā)展,繼承了傳統(tǒng)儒學“以禮教為本”的宗旨,結合城鄉(xiāng)民俗,把儒家禮儀推廣與下層民眾的產物。它興起于清初,生于民初,衰于“文革”,又興于改革開放后。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禮賓先生的傳承,使關中喪葬禮儀得到了繼承和發(fā)展。
現(xiàn)如今,關中喪葬禮儀第四代傳承人杜三衛(wèi),根據祖輩的記載,對土葬方面的風俗、禮儀進行了整理。整個過程包括備喪、停床、小殮等六十余項,在喪葬中,孝家要準備棺材、喪棒、白孝布、孝衣、靈堂等物品。喪葬一般進行兩天,第一天以祭奠為主,由長子或者長孫將靈牌從正廳移到院中布置好的靈棚內,眾孝子按輩分大小上香。在喪禮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給亡者披麻戴孝,舊時按照宗法制度,將孝服分為五種,孝服或者喪棒上的顏色也代表孝子的輩,其后再進行獻祭、獻飯、披紅等,第二天則以送葬為主。整個過程中,樂曲貫穿喪禮全過程,主要曲目有“四大調”和“二十四小調”。而戲曲則從皮影戲到木偶戲、秦腔戲,內容多為《祭靈》《河灣洗衣》等有教育、緬懷意義的劇目。
關中喪葬過程中的幾十種禮儀體現(xiàn)了關中人尚禮、重德的思想,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的關中喪葬禮儀文化。但隨著時代的演變,外來文化和人們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關中喪葬文化有著很大的沖擊,加上社會建設發(fā)展、新農村建設,人們失去了祭祀的場所,禮儀也大大地簡化了。杜三衛(wèi)說:“喪葬禮儀活動更多的是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聯(lián)系,對團結村鄰起著積極的作用。現(xiàn)在,我們已經成立了咸陽喪葬禮儀研究會,培養(yǎng)年輕的喪葬禮賓人,使這一古老的文化能夠完整的傳承下去?!?/fo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