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交流

所屬分類: 論壇 市民交流

本版主題: 46176

今日更新: 0

投訴爆料、建言獻策、城市建設、交通發(fā)展、經濟文化、求助互助、咸陽論壇。
發(fā)布新主題

改善情緒從改變不合理信念開始(合理情緒療法)

0 / 22341
     

簽到天數(shù): 85 天

連續(xù)簽到: 34 天

[LV.6]常住居民II

357

主題

1604

回帖

4399

積分

五級

積分
4399
QQ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11-12-10 01:35: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在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中,每個人都絕對需要得到其他重要人物的喜愛與贊揚。

人需要別人的稱贊與喜愛,能夠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愛與稱贊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把這當作是絕對需要的話,就是一個不合理信念了。因為它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假如一個人相信這個信念,就會花很多的心思與時間曲意取悅他人,以求得對自己的贊賞。這樣不但會使人喪失自己,使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追求其他快樂,也會使人喪失安全感(如時時擔心能否被別人接納或接納的程度如何等),結果只能令自己感到失望、受挫、沮喪。



2.一個人必須能力十足,在各方面至少在某方面有才能、有成就,這樣才是有價值的。

一個有理性的人,凡事會盡力而為,但不會過分計較成敗得失,因為重要的是參與過程而不是結果。如果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或過分要求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成就,為自己制定不能達到的目標,只能讓自己永遠當個失敗者,在自己導演的悲劇中徒自悲傷。



3.有些人是壞的、卑劣的、邪惡的,他們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與懲罰。每個人都會犯錯誤,責備與懲罰不但于事無補,而且會使事情更糟。所以對犯錯誤的人,要做的是接納、幫助他,使之不再犯錯誤,而不能因此否定他的價值,對其采取極端的排斥與歧視態(tài)度。



4.事不如意是糟糕可怕的災難。

一個有理性的人應該正視不如意的事,尋求改善之法;即使無力改變,也要善于從困境中學習。



5.人的不快樂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痛苦與困惑。

外在事物并不能傷害我們,倒是我們自己對這些事物的信念與態(tài)度讓我們自己受到了傷害。所以,只要我們嘗試改變自己有關的非理性思維內容,就可以有效地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



6.對可能(或不一定)發(fā)生的危險與可怕的事情,應該牢牢記在心頭,隨時顧慮到它會發(fā)生。

考慮危險事物發(fā)生的可能性,計劃如何避免,或思慮不幸事件一旦發(fā)生如何補救,不失為明智之舉。但過分憂慮,反而會擾亂一個人的正常生活,使生活變得沉重而缺乏生氣。



7.對于困難與責任,逃避比面對要容易得多。

逃避困難與責任,固然可以得到暫時的解脫,但問題并沒有解決,而且會因貽誤時機而使問題變得越來越難以解決。所以,理性的人會通過實際的行動增加自信,使生活過得更加充實。



8.一個人應該依賴他人,而且依賴一個比自己更強的人。

由于社會的分工、個人經歷的多寡、聞道的先后等原因,有時我們確實需要他人的幫助,此時,如為了證明自己的所謂價值而拒絕他人的幫助,反而是不明智之舉。但這并不是我們時時事事都依賴他人的理由。在生活中,任何人都是具有獨特價值的個體,在大多數(shù)時候,他需要獨立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所以,獨立自主能力的發(fā)展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9.一個人過去的經歷是影響他目前行為的決定因素,而且這種影響是永遠不可改變的。

無可否認,過去的經歷對人有一定的影響,有的影響還比較大,但這并不是說它們就此決定了一個人的現(xiàn)在與未來。因為人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我們客觀地分析過去對現(xiàn)在可能存在的限制,善用自己的能力和機會,就可突破這種限制,使自己的現(xiàn)在與未來充滿希望與生機。



10.一個人應該關心別人的困難與情緒困擾,并為此感到不安與難過。

關心別人是人的一種美德,但我們無須為別人的困難與不安感到難過,需要的倒是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困難與情緒困擾,并早日走出陰影。



11.碰到的每個問題都應該有一個正確而完美的的解決辦法,如果找不到這種完美的解決辦法,那是莫大的不幸,真是糟糕透頂。

世界上有些事物根本就沒有答案,凡事都要追求完美的解決是不可能的。完美主義只能使自己自尋煩惱。



以上是艾里斯在1962年總結出來的自認為具有普遍意義的、通常會導致各種各樣神經癥狀的11種主要的不合理信念。20世紀70年代以后,他進一步把這些主要的不合理信念歸并為3大類,即: 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對自己周圍環(huán)境及事物的絕對化要求和信念。



情緒是由人的思維、人的信念所引起的,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當人們陷入情緒障礙之中時,是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的,是自己選擇了這樣的情緒取向的。

不過有一點要強調的是,合理情緒療法并非一般性地反對人們具有負性情緒。

比如一件事失敗了,感到懊惱,有受挫感,這是適當?shù)那榫w反應。而抑郁寡歡、一蹶不振則是所謂的不適當?shù)那榫w反應了。



對于人們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韋斯勒(Wessler)等曾總結出下列三個特征: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



第一個特征是絕對化要求。這一特征在各種不合理信念中是最常見的。

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是指人們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fā)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fā)生或不會發(fā)生。

這種信念通常與“必須如何”“應該如何”這類字眼聯(lián)系在一起。

比如“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很好地對待我”,“生活應該是很容易的”等等。

懷有如此絕對化信念的人極易陷入情緒困擾,因為客觀事物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都是具有一定規(guī)律的,不可能按某一個人的意志去運轉。

對于某個具體的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獲得成功;而對于某個個體來說,他周圍的人和事物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也不會以他的意志為轉移。

當某些事物的發(fā)生與他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們就會感到受不了,感到難以接受、難以適應并陷入情緒困擾。

合理情緒療法就是要幫助人們改變這種極端的思維方式,而代之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以減少他們陷入情緒障礙的可能性。

作為自我教育的重要理論支柱,合理情緒療法就是要幫助教師自己認識這些絕對化要求的不合理、不現(xiàn)實之處,并幫助他們學會以合理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人與事物,以防止情緒障礙的產生。



第二個特征是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

艾里斯曾說過,過分概括化就如同根據(jù)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一本書的好壞一樣,是不合邏輯的。

過分概括化一方面表現(xiàn)在人們對自身的不合理評價上。

一些人當面對失敗或是極壞的結果時,往往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錢不值”,是“廢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或幾件事的結果來評價自己整個人,評價自己作為人的價值,其結果常常會導致自責自罪、自卑自棄心理的產生以及焦慮和抑郁的情緒。

過分概括化的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對他人的不合理評價上,別人稍有差池就認為他很壞,一無是處,這會導致一味地責備他人,進而產生敵意和憤怒等情緒。

按艾里斯的觀點來看,以一件事的成敗來評價整個人是一種理智上的法西斯主義:

一個人的價值是不能以他是否聰明、是否取得了成就等來評價的,人的價值就在于他具有人性。

因此,不要去評價整體的人,而應該只評價人的行為和表現(xiàn),即“評價一個人的行為而不是去評價一個人?!?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達到完美無缺的境地,每一個人都應十分清楚,自己和他人都是有可能犯錯誤的人類中的一員。



第三個特征是糟糕至極。這種觀念認為如果發(fā)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那將是非??膳碌?、非常糟糕的,是一場災難。

這種想法會導致個體陷入極端不良的情緒體驗(如恥辱、自責自罪、焦慮、悲觀、抑郁)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而難以自拔。

當一個人覺得什么事情糟糕透了的時候,往往意味著對他來說這是最壞的事情,是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百二十地糟透了,是一種滅頂之災。

這是一種不合理的信念,因為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可能有比它更壞的情形發(fā)生,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義為百分百地糟透了。

假如一個人沿著這條思路想下去,他就是自己把自己引向了極端的負性的不良情緒狀態(tài)之中了。

糟糕至極的不合理信念常常是與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及對自己周圍環(huán)境的絕對化要求相聯(lián)系的,當人們絕對化要求中的“必須”和“應該”的事物并未如他們所愿發(fā)生時,他們就會感到無法忍受,他們的想法就會走向極端,就會認為事情已經糟到極點了。

合理情緒療法認為,非常不好的事情確實有可能發(fā)生,盡管有很多原因使我們希望不要發(fā)生這種事情,但沒有任何理由說這些事絕對不該發(fā)生。

我們將努力去接受現(xiàn)實,在可能的情況下去改變這種狀況,在不可能時,則學會在這種狀況下生活下去。



生活是美好的。
生活是極不愉快的玩笑,不過要使它美好卻也不難。

為了不斷地感受到幸福,甚至在苦惱和愁悶的時候也感到幸福,那就需要:(一)善于滿足現(xiàn)狀;(二)很高興地感到:“事情原來可能更糟呢”。這是不難的。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起來了,那你應當高興,而且感謝上蒼:多虧你的衣袋不是火藥庫。

要是手指扎了一根刺,那你應當高興:“挺好,多虧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

如果你不是住在邊遠的地方,那你一想到命運總算沒有把你送到邊遠的地方去,你豈不覺著幸福?

要是有一顆牙痛起來,那你就該高興,幸虧不是滿口的牙都痛。

依此類推……朋友,照著我的勸告去做吧,你的生活就會歡樂無窮了。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從生活中看到的東西常常是自己心態(tài)的映照。

假如你的心態(tài)是暗淡的,那生活在你的眼里就會是暗淡無光的。

假如你的心誠是晴朗的,那生活在你的眼里就會是充滿陽光的。

如果一個人總是帶著無奈、懷疑、恐懼的心情去生活,那無疑是在煎熬生命。

反之,一個人倘若能生活在充滿生之喜悅的安詳之中,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原來是這樣的美好,他的心情就會一片寧靜。

從這個角度來說,善于積極認知的人是會享受生活的;會享受生活的人是非常幸福的。
祝大家天天都有好心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