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中條山戰(zhàn)役的陜西800愣娃 唐龍2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發(fā)動了"蘆溝橋事變"后,以閃電般的速度攻城略地……1938年3月,日軍牛島、川岸師團兵臨山西風陵渡。接楊虎城掌管西北軍的孫蔚如向國民政府和陜西民眾盟誓:余將以血肉之軀報效國家,舍身家性命以拒日寇,誓與日寇血戰(zhàn)到底!但聞黃河水長嘯,不求馬革裹尸還……
?。保梗常改辏吩?,一支由三萬多名"陜西冷娃"組成的隊伍夜渡黃河,開進了黃河北岸的中條山。中條山,曾被侵華日軍稱為"盲腸"。在抗戰(zhàn)初期,日軍傾十余萬兵力,苦戰(zhàn)三年,竟未能越過中條山一步。這在抗戰(zhàn)初期確屬罕見。而堅守中條山的,竟是武器裝備低劣、受蔣介石排擠的雜牌軍西北軍。
一群清一色的號稱“冷娃”的陜西子弟兵,在中條山堅持抗戰(zhàn)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軍的11次大掃蕩,把不可一世妄言三個月占領中國的日本鬼子拒阻于潼關以外,使其進入關中掠占西北的夢想死于胎中。抗戰(zhàn)八年,日軍占據(jù)了東、南、北大片領土,卻一直無力西進,這一切都得之于中條山戰(zhàn)役的偉大勝利。日本鬼子不僅未能踏進潼關一步,而且付出了慘重代價,僅“6·6”會戰(zhàn)一役,日軍排長以上軍官的骨灰盒層層疊疊壘堆了1700多具。這是八年抗戰(zhàn)中取得重大戰(zhàn)果的戰(zhàn)區(qū)之一。在中條山堅持抗戰(zhàn)近三年,陜西子弟兵也有2.1萬人犧牲在中條山下、黃河岸邊。
由徐劍銘等三位陜西本土作家創(chuàng)作的長篇紀實作品《立馬中條》中,孫蔚如將軍率領關中子弟與日本侵略軍“6·6” 血戰(zhàn)里有一個八百壯士投身黃河的細節(jié):
177師新兵團有一千多名士兵被兩倍于己的鬼子包圍,經過拼殺后死亡200,余下的800人被逼到黃河岸邊的懸崖上,三面都是絕壁。這800士兵在短暫的一瞬里從懸崖上跳了下去。下面是被稱作母親的黃河。黃河以母親的慈愛襟懷包裹了這800個殊死搏斗后誓不投降的關中“冷娃”。他們都是16-18歲的孩子。他們沒有一個人活下來。他們800人集體投河的那一幕,被山里的村民看見了?;钪倪@個村民,尤其清晰地記得最后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懸崖上只留下最后一個關中籍中國士兵。這是一位旗手。他的雙手緊緊攥著他的部隊的軍旗。軍旗已經被槍彈撕裂被硝煙熏染,他仍然雙手高擎著。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幾句秦腔。那位活著的當?shù)卮迕襁€記得其中兩句戲詞,是《金沙灘》楊繼業(yè)的兩句———
??兩狼山———戰(zhàn)胡兒啊……天搖地動———
??好男兒———為國家———何俱———死———生啊……
??孫蔚如將軍率官兵在800壯士跳河的河灘上舉行公祭。黑紗纏臂。紙錢飄飄。香蠟被河風吹得明明滅滅。有人突然發(fā)現(xiàn)黃河水浪里有一桿軍旗,詫異其為何不被河水沖走。士兵下河打撈這桿軍旗時,拖出兩具尸首來。旗桿從一個人的后背戳進去,穿透前胸,這是一個被稱作鬼子的日本兵的尸體。壓在鬼子尸體上邊還緊緊攥著旗桿的人,是中國士兵,就是那個吼著秦腔最后跳入黃河的旗手。
當時,西安的新聞媒體則代表關中百姓發(fā)出真誠的感嘆:"西北整個得以安定,皆賴我第四集團軍英勇將士在黃河北岸艱苦支撐所賜……"。
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衛(wèi)立煌將軍親臨平陸慰問第四集團軍官兵、熱情盛贊陜軍為"中條山的鐵柱子。"
陳忠實曾評論道:
“這些關中將士無論性格性情具備什么樣兒的地域性特質,在民族生死存亡的血戰(zhàn)中體現(xiàn)出來的凜然不可侵侮的大義,正是中華民族輝煌千古存立不滅的主體精神。”
在關中一部縣志中,滿滿十余頁的抗戰(zhàn)烈士名錄,他們全部死于中條山戰(zhàn)役。那個時候,該縣人口不滿一萬,而在此戰(zhàn)役中捐軀者竟有一千多人。
|